English

秦兵马俑研究综论

1999-10-01 来源:光明日报 ■田静 我有话说

25年来,秦俑的研究已由考古学、历史学逐步向其他学科辐射。有关研究论著、文章达千余篇(部)。这些论著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历史(秦代历史的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科技、军事等)、文化、科学技术、博物馆学、考古学、旅游学、新闻学、区域文化等社会科学方面,还包括文学艺术中的诗歌、小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戏剧、影视等领域。同时,研究队伍越来越大。1996年,秦俑博物馆编辑的《秦俑学研究》一书,分为综论编、秦陵编、军事编、艺术编、科技编、建筑编、保护编和附编八个部分共计180余万字,收文195篇,涉及的作者达110多位,从作者群及文章数量看可谓蔚为大观了。

综观25年来的秦俑研究,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974年至1984年是秦俑研究的第一阶段,即学术界对秦俑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除了对秦俑自身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秦俑文化内涵中的军事、艺术、科技、陶文、服饰等方面。这一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从课题和方法上提供了参照,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袁仲一的《秦始皇陵新发现综述》、《秦俑艺术初探》、《秦始皇陵东侧第二、三号俑坑军阵内容试探》、《秦俑坑是始皇陵的陪葬坑》等,刘骁纯的《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王学理的《秦俑军阵浅析》《秦侍卫甲俑的服饰与彩绘》等,王玉清的《秦俑面形和表情》、《秦俑的发式》,李亚东的《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单等的《秦俑坑出土彩绘颜料鉴定》。张文立的《近年秦俑研究述评》,1984年召开的秦俑研究第一届学术研究会,就是在这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召开的,反映了该阶段的研究水平。

1985年到1990年是秦俑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将秦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呼声日高。1986年,秦俑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秦俑学研究进入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论著有袁仲一的《秦始皇陵考古纪要》、《秦代陶文》、《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等,武伯纶、张文立的《秦始皇帝陵》。袁仲一、张占民编的《秦俑研究文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编写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这些成果为秦俑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详细的、权威性的资料。这一时期关于秦俑主题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研究秦俑坑军事内容的文章转而从军阵、兵器、装备等方面论述,对秦俑艺术的研究开始了中西对比的研究,秦俑彩绘的颜料成分及质地分析有了新的结果,对秦俑的保护工作开始进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与此同时,学者们更加明确地提出秦俑研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及秦俑效应与秦文化的整合。1986年和1990年分别召开的秦俑研究第二、第三届学术讨论会,成为推动秦俑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助力。

1991年至今是秦俑研究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课题更加拓宽,研究方法日益更新。这一时期出版了多部秦陵、秦俑研究的专著,如王学理的《秦俑专题研究》、《秦始皇陵研究》,张文立的《秦始皇帝评传》、《秦俑学》,张仲立的《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张志军的《秦陵文物保护研究》以及秦俑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秦俑博物馆编著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等著作陆续问世,为秦俑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秦俑学研究会与秦俑博物馆联合编辑的大型丛书《秦俑秦文化丛书》,已经出版了袁仲一的《秦文字类编》、《秦通假字集释》,张文立主编的《秦史人物论》,郭淑珍、王关成的《秦刑罚概述》,王宝玲、黄晓明的《秦陵传说轶事》,张文立选注的《咏秦诗》,徐卫民、呼林贵的《秦建筑文化》,徐卫民、贺润坤的《秦政治思想述略》,朱君孝、朱思红的《秦成语典故》,王云度、张文立的《秦帝国史》,田静的《秦宫廷文化》等。这套丛书以秦俑为出发点,展开了全方位的、系统的秦文化研究,填补了秦史、秦文化研究的某些空白。1994年、1999年先后召开了秦俑研究第四、第五届学术讨论会,推动了秦俑研究的不断深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